英文名: Parkinson Disease 科室: 神经科
常用药物: 症状: E字征,上肢呈迟缓性麻痹,便秘,凝视征,出汗,出汗异常,姿势性震颤,性功能症状,慌张步态,手的搓丸样动作,抑郁,指,握拳试验,搓丸样震颤,步态,步态不稳,流涎,痴呆,痴呆面容,皮炎,睡眠障碍,紧张,翻身困难,肌张力降. . .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又名震颤麻痹(shaking palsy,paralysis agitans),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的神经变性疾病,临床上以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步态障碍为主要特征。于1817年南英国医生James Parkinson首先系统描述。
目录
1病因及发病机制
2流行病学
3病理
4临床表现
5检查
6诊断
7鉴别诊断
8治疗
9预后
1病因及发病机制
1.遗传因素: 20世纪90年代后期,学者发现意大利、希腊和德国的家族性帕金森病患者存在第4号染色体长臂4q21-23的á-突触核蛋白(á-synuclcin)基因突变,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其表达产物是路易小体的主要成分。到目前已有6个与家族性帕金森病相关的致病基因被克隆,除á-synuclein(PARK l)基因外,还有Parkin(PARK 2,6q25.2,27)、泛素碳末端脱氢酶-Ll(UCH-L1) (PARK 5,4p14)、PINK1(PARK 6)、DJ-1(PARK 7,lp36)、LRRK2(PARK 8, 12pll.2q13.1) 基因。á-synuclein和LRRK2基因突变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Parkin、PINK1.DJ-1基因突变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UCH-LI基因突变日前只见于一个德国家庭2名同胞兄妹,其遗传模式尚不明确。绝大多数上述基因突变未在散发性病例中发现,只有LRRK2基因突变见于少数(1.5%~6.1%)散发性帕金森病。基因易感性如细胞色素P45O2D6基因等可能是帕金森病发病的易感因素之一。目前认为约10%的患者有家族史,绝大多数患者为散发性。
2.环境因素:
20世纪80年代初发现一种嗜神经毒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可诱发人和其他灵长类动物出现典型的帕金森综合征表现,其临床、病理、生化及对多巴胺替代治疗的反应等特点均与人类原发性帕金森病甚为相似。MPTP在脑内经B型单胺氧化酶(MAO B)作用转变为强毒性的1-甲基-4-苯基-毗啶离子(MPP1),后者被多巴胺转运体(DAT)选择性地摄入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内,抑制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I活性,使ATP生成减少,并促进自由基生成和氧化应激反应,导致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丢失。MPTP在化学结构上与某些杀虫剂和除草剂相似,有学者认为环境中与该神经毒结构类似的化学物质可能是帕金森病的病因之一,并且通过类似的机制造成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丢失。机体内的物质包括多巴胺代谢也会产生某些氧自由基,机体内的抗氧化功能(如还原型谷胱甘肽、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等)可以有效地清除这些氧白由基等有害物质。可是在帕金森病患者的黑质中存在的复合物I活性和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明显降低,氧化应激增强,提示抗氧化功能障碍及氧化应激可能与帕金森病的发生、发展有关。
3.神经系统老化 :
帕金森病主要发生于中老年人,40岁以前发病少见,提示衰老与发病有关。有资料显示30岁以后,随年龄增长,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开始呈退行性变,多巴胺能神经元渐进性减少。尽管如此,其程度并不足以导致发病,老年人群中患病者也只是少数,所以衰老只是帕金森病的促发因素。目前认为帕金森病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因素交互作用。除基冈突变导致少数患者发病外,基冈易感性可使患病几率增加,但并不一定发病,只有在环境因素及衰老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氧化应激、线粒体功能衰竭、蛋白酶体功能紊乱、免疫/炎症反应、钙稳态失衡、兴奋性毒性、细胞凋亡等机制导致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大量变性、丢失、以致发病。
2.流行病学
我国65岁人群患病率为1000/10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男性稍高于女性。
3.病理
1.组织病理: 主要表现两大病理特征,其一是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及其他含色素的神经元大量变性丢失。黑质致密区多巴胺能神经元丢失最严重,出现临床症状时丢失至少达50%以上。其他部位含色素的神经元,如蓝斑、脑干的中缝核、迷走神经背核等也有较明显的丢失;其二是在残留的神经细胞质内出现嗜酸性包涵体,即路易小体(Lewybody),由细胞质蛋白质所组成的玻璃样团块,其中央有致密的核心,周围有细丝状晕圈 ( filamentous halo)。á-synuclein是路易小体的重要成分。
2.生化病理: 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通过黑质一纹状体通路将多巴胺输送到纹状体,参与基底节的运动调节。由于帕金森病患者的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显著变性丢失,黑质一纹状体多巴胺能通路变性,纹状体多巴胺递质浓度显著降低,出现临床症状时纹状体多巴胺浓度一般降低80%以上。多巴胺递质降低的程度与患者的症状严重度相一致。纹状体中多巴胺与乙酰胆碱(ACh)两大递质系统的功能相互拮抗,两者之间的平衡对基底节运动功能起着重要调节作用。纹状体多巴胺含量显著降低,造成乙酰胆碱系统功能相对亢进。这种递质失衡与皮质一基底节一丘脑一皮质环路活动紊乱和肌张力增高、动作减少等运动症状的产生密切相关。中脑一边缘系统和中脑一皮质系统的多巴胺浓度的显著降低可能是智能减退、情感障碍等高级神经活动异常的生化基础。多巴胺替代治疗药物和抗胆碱药物对帕金森病的治疗原理正是基于纠正这种递质失衡。
4临床表现
本病多于60岁以后发病,偶有30岁以下发病者。隐匿起病,缓慢进展。症状常始及一侧上肢,逐渐波及同侧下肢,再波及对侧上肢及下肢。
静止性震颤(static tremor): 带为首发症状,多始及一侧上肢远端,静止位时出现或明显,随意运动时减轻或停止,紧张时加剧,入睡后消失。典型表现是拇指与屈曲的示指间呈“搓丸样”( pill-rolling)动作,频率为4~6Hz。令患者一侧肢体运动如握拳或松拳,可使另一侧肢体震颤更明显,该试验有助于发现早期轻微震颤。少数患者可不出现震颤,部分患者可合并轻度姿势性震颤。
2.肌强直( rigidity): 指被动运动关节时阻力增加。其特点为被动运动关节时阻力大小始终一致,而且阻力大小基本不受被动运动的速度和力量的影响,类似弯曲软铅管的感觉,故称“铅管样强直”(lead-pipe rigidity);在有静止性震颤的患者中可感到在均匀的阻力中出现断续停顿,如同转动齿轮感,称为“齿轮样强直”(cogwhecl rigidity)。四肢、躯干、颈部肌强直可使患者出现特殊的屈曲体姿,表现为头部前倾,躯干俯屈,一卜肢肘关节屈曲,腕关节伸直,前臂内收,下肢髋及膝关节均略为弯曲。
3.运动迟缓(bradykinesia): 指随意动作减少,动作缓慢、笨拙。早期表现为手指精细动作如解纽扣、系鞋带等动作缓慢,逐渐发展成全面性随意运动减少、缓慢,晚朝因合并肌张力增高致起床、翻身均有困难。体检可见面容呆板,双眼凝视,瞬日减少,呈现“面具脸”(masked face);口、咽、腭肌运动障碍,语速变慢,语音低调;书写时字越写越小,呈现“写字过小征”(micrographia);做快速重复性动作如拇、示指对指时可表现运动速度和幅度进行性降低。
4.姿势步态障碍: 指平衡功能减退、姿势反射消失引起的姿势步态不稳、易跌跤。这一症状是病情进展的重要标志,对治疗反应不佳,是致残的重要原因。在疾病早期,表现为走路时患侧下肢拖曳,上肢摆臂幅度减小或消失。随着病情的进展,步伐逐渐变小变慢,启动、转弯或跨越障碍时步态障碍尤为明显,自坐位、卧位起立困难。有时行走中全身僵住,不能动弹,称为“冻结(freezing)”现象。有时迈步后,以极小的步伐越走越快,不能及时止步,称为前冲步态或慌张步态(festinating gait)。
5.其他: 自主神经症状常见,如便秘、出汗异常、性功能减退和溢脂性皮炎(脂颜)等。吞咽活动减少可导致口水过多、流涎。近半患者伴有抑郁和(或)睡眠障碍。约15%~30%的患者在疾病晚期发生痴呆。
5检查
血、脑脊液常规检查均无异常,CT、MRI检查亦无特征性改变,功能性脑影像PET或SPECT检查有辅助诊断价值。以18F一多巴作示踪剂行多巴摄取功能PET显像可显示多巴胺递质合成减少;以125I-?-CIT、99mTc-TRODAT-1作示踪剂行多巴胺转运体(DAT)功能显像可显示功能显著降低,在疾病早期甚至亚临床期即能显示降低;以123I-IBZM作示踪剂行D2多巴胺受体功能显像其活性在早期呈失神经超敏,后期低敏。另外,通过基因检测。技术可能在少数家族性PD患者中发现基因突变。
6诊断
诊断标准有:
UK脑库诊断标准、中国诊断标准、日本诊断标准、欧盟诊断标准等。
英国脑库PD诊断标准:
1.纳入标准
运动迟缓(随意运动↓,进行性言语和重复动作幅度变小),至少符合下列表现之一:①肌强直;②4~6Hz静止性震颤;③姿势不稳(并非由视觉、前庭功能、小脑或本体觉障碍引起)。
2.支持标准
①单侧起病;②存在静止性震颤;③进行性病程;④症状长期不对称,起病一侧症状最明显;⑤L-dopa反应良好(70%~100%);⑥L-dopa诱导的舞蹈症;⑦对L-dopa有反应持续5年或以上;⑧临床病程10年以上。
3.排除标准
①反复卒中史,帕金森样症状阶梯性加重;②反复头部外伤史;③明确脑炎病史;④症状出现是有镇静药物治疗史;⑤症状持续缓解;⑥3年后仍表现为严格单侧症状;⑦核上性麻痹;⑧小脑症状;⑨早期严重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⑩早期严重的痴呆、记忆、语言和行为异常;⑪Babinski征阳性;⑫CT检查发现有小脑肿瘤或交通性脑积水;⑬大剂量L-dopa治疗无反应(排除吸收不良);⑭MPTP接触史。
7鉴别诊断
主要需与其他原因引起的帕金森综合征鉴别。在所有帕金森综合征中,约75%为原发性帕金森病,约25%为其他原因引起的帕金森综合征。帕金森病的临床与病理诊断符合率约为80%,提示帕金森病的临床特征包括:症状/体征不对称、静止性震颤、对多巴胺替代治疗敏感。
继发性帕金森综合征:共同特点是有明确病因可寻,如感染、药物、中毒、脑动脉硬化、外伤等,相关病史是鉴别诊断的关键。继发于甲型脑炎(即昏睡性脑炎)后的帕金森综合征,目前已罕见。多种药物均可引起药物性帕金森综合征,一般是可逆的。拳击手中偶见头部外伤引起的帕金森综合征。老年人基底节区多发性腔隙性梗死可引起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有高血压、动脉硬化及卒中史,步态障碍较明显,震颤少见,常伴锥体束征。
2.伴发于其他神经变性疾病的帕金森综合征:不少神经变性疾病具有帕金森综合征表现。这些神经变性疾病各有其特点,有些有遗传性,有些为散发性,除程度不一的帕金森症状外,还有其他症状,如不自主运动、垂直性眼球凝视障碍(见于进行性核上性麻痹)、直立性低血压(Shy-Drager综合征)、小脑性共济失调(橄榄脑桥小脑萎缩)、发病早且严重的痴呆(路易小体痴呆)、角膜色素环(肝豆状核变性)及皮质复合感觉缺失和锥体束征(皮质基底节变性)等。另外,所伴发的帕金森症状,常以强直、少动为主:静止性震颤很少见,对左旋多巴治疗不敏感。
3.其他:早期患者需与特发性震颤、抑郁症、脑血管病鉴别。特发性震颤较常见,1/3有家族史,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姿势性或动作性震颤为唯一表现,无肌强直和运动迟缓,饮酒或用普萘洛尔后震颤可显著减轻。抑郁症可伴有表情贫乏、言语单调、随意运动减少,但无肌强直和震颤,抗抑郁剂治疗有效。早期帕金森病症状限于一侧肢体,患者常主诉一侧肢体无力或不灵活,若无震颤,易误诊为脑血管病、仔细体检易于鉴别。
8治疗
1 治疗原则
1.综合治疗 应采取综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康复治疗、心理治疗等,其中药物治疗是首选且主要的治疗手段。目前应用的治疗手段,无论药物或手术,只能改善症状,不能阻止病情的发展,更无法治愈。因此,治疗不能仅顾及眼前,而不考虑将来。
2.用药原则 药物治疗应从小剂量开始,缓慢递增,以较小剂量达到较满意疗效。治疗应遵循一般原则,也应考虑个体化特点,不同患者的用药选择不仅要考虑病情特点,而且要考虑患者的年龄、就业状况、经济承受能力等因素。药物治疗的目标是延缓疾病进展、控制症状,并尽可能延长症状控制的年限,同时尽量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2 药物治疗
2.1 保护性治疗
目的是延缓疾病的发展,改善患者的症状。原则上,帕金森病一旦被诊断就应及早进行保护性治疗。目前临床上作为保护性治疗的药物主要是单胺氧化酶B型(MAO-B)抑制剂。曾报道司来吉兰与维生素E(即deprenyl and tocopherol antioxi-dation therapy of parkinsonism,DATATOP)合并治疗可推迟使用左旋多巴,延缓疾病发展(约9个月),但事实上司来吉兰是否具有神经保护作用仍未定论。有几项临床试验提示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和辅酶Q10也可能有神经保护作用。
2.2 症状性治疗
1.早期帕金森病治疗:
1.用药时机:疾病早期若病情未对患者造成心理或生理影响,应鼓励患者坚持工作,参与社会活动和医学体疗,可暂缓用药。若疾病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则应开始药物治疗。
2.选药原则:
老年前期(<65岁)患者不伴智能减退,可有如下选择:①多巴胺受体激动剂;②司来吉兰,或加用维生素E;③复方左旋多巴合用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COMT)抑制剂;④金刚烷胺和(或)抗胆碱能药:震颤明显而其他抗帕金森病药物效果不佳时,选用抗胆碱能药;⑤复方左旋多巴:一般在①、②、④方案治疗效果不佳时加用。但对于某些患者,如果出现认知功能减退或因特殊工作之需,需要显著改善运动症状,复方左旋多巴也可作为首选。
老年期(≥65岁)患者或伴智能减退,首选复方左旋多巴,必要时可加用多巴胺受体激动剂、MAO-B抑制剂或COMT抑制剂。尽可能不使用苯海索,尤其是老年男性患者,除非有严重震颤,明显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或工作能力。
3.治疗药物:
1.抗胆碱能药:主要有苯海索,用法1~2mg,3次/日。此外有丙环定、甲磺酸苯扎托品、东莨菪碱、环戊丙醇和比哌立登。主要适用于震颤明显且年轻患者,老年患者慎用,闭角型青光眼及前列腺肥大患者禁用。主要不良反应有口干、视物模糊、便秘、排尿困难、影响智能,严重者有幻觉、妄想。
2.金刚烷胺(arnantadine):对少动、强直、震颤均有改善作用,对异动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用法50~lOOmg,2~3次/日,末次应在下午4时前服用。不良反应有不宁、神志模糊、下肢网状青斑、踝部水肿等,均较少见。肾功能不全、癫痫、严重胃溃疡、肝病患者慎用,哺乳期妇女禁用。
3.复方左旋多巴(苄丝肼左旋多巴、左旋多巴/卡比多巴):至今仍是治疗本病最基本、最有效的药物,对震颤、强直、运动迟缓等均有较好疗效。初始用量62. 5~125 mg,2~3次/日,根据病情而渐增剂量至疗效满意和不出现不良反应为止,餐前1小时或餐后1个半小时服药。复方左旋多巴有标准片、控释片、水溶片等不同剂型。
①复方左旋多巴标准片:有多巴丝肼(madopar)和卡左双多巴控释片(sinemet);
②复方左旋多巴控释剂:有多巴丝肼液体动力平衡系统(madopar-HBS)和卡左双多巴控释片(sinemet CR),特点是血药浓度比较稳定,且作用时间较长,有利于控制症状波动,减少每日的服药次数,但生物利用度较低,起效缓慢,故将标准片转换为控释片时,每日首剂需提前服用,剂量应做相应增加;
③弥散型多巴丝肼(madopar dispersible),特点是易在水中溶解、便于口服、吸收和起效快,且作用时间与标准片相仿。适用于晨僵、餐后“关闭”状态、吞咽困难患者。
不良反应有周围性和中枢性两类,前者为恶心、呕吐、低血压、心律失常(偶见);后者有症状波动、异动症和精神症状等。活动性消化道溃疡者慎用,闭角型青光眼、精神病患者禁用。
4.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目前大多推崇多巴胺受体激动剂为首选药物,尤其对于早期的年轻患者。因为这类长半衰期制剂能避免对纹状体突触后膜多巴胺受体产生“脉冲”样刺激,从而减少或推迟运动并发症的发生。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有两种类型,其一是麦角类,药物包括溴隐亭(bromocriprine)、培高利特(pergolide)、á-氢麦角隐亭(di-hyclrocrgocryptinc)、卡麦角林(cabergoline)和麦角乙脲(lisuride);其二是非麦角类,药物有普拉克索(pramipcxolc)、罗匹尼罗(ropinirole)、吡贝地尔(piribcdil)、罗替戈汀(rotigotine)和阿扑吗啡(apomorphinc)。麦角类多巴胺受体激动剂会导致心脏瓣膜病变和肺胸膜纤维化,现已不主张使用,其中培高利特已停用;非麦角类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没有该不良反应,可以安全使用。应从小剂量开始,渐增剂量至获得满意疗效而不出现不良反应为止。不良反应与复方左旋多巴相似,不同之处是症状波动和异动症发生率低,而体位性低血压和精神症状发生率较高。
目前国内上市的非麦角类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有:
①吡贝地尔缓释片:初始剂量50mg/d,每周增加50mg,有效剂量l50mg/d,分3次口服,最大不超过250mg/d;
②普拉克索:开始0.125mg,3次/日,每周增加0.125mg,3次/日,一般有效剂量0.5~0.75mg,3次/日,最大不超过5mg/d。
5.单胺氧化酶B抑制剂:司来吉兰(selegiline)为选择性单胺氧化酶B(MAO-B)抑制剂,能阻止脑内多巴胺降解,增加多巴胺浓度。与复方左旋多巴合用可增强疗效,改善症状波动,单用有轻度的症状改善作用。目前国内有司来吉兰,用法为2.5~5mg,每日2次,应早、中午服用,勿在傍晚应用,以免引起失眠。胃溃疡者慎用,禁与5-羟色胺冉摄取抑制剂(SSRI)合用。
6.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COMT)抑制剂:恩他卡朋(entacaponc)和托卡朋(tolcapone)通过抑制左旋多巴在外周的代谢,使血浆左旋多巴浓度保持稳定,并能增加其进脑量。托卡朋还能阻止脑内多巴胺降解,使脑内多巴胺浓度增加。与复方左旋多巴合用,可增强其疗效,改善症状波动。有效剂量每次100~200mg,服用次数与复方左旋多巴次数相同,单独使用无效。stalevo是由恩他卡朋、左旋多巴、卡比多巴组合成的一种制剂,服用便利,疾病早期首选治疗可能预防或延迟运动并发症的发生。不良反应有腹泻、头痛、多汗、口干、转氨酶升高、腹痛、尿色变浅等。托卡朋偶致肝坏死,用药期间须监测肝功能。
2.中期帕金森病治疗:患者在早期阶段如果首选了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司来吉兰、金刚烷胺或抗胆碱能药治疗,发展至中期阶段时症状改善往往已不明显,此时应添加复方左旋多巴治疗;若在早期阶段首选低剂量复方左旋多巴治疗的患者,症状改善往往也不显著,此时应适当增加剂量或添加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司来吉兰、金刚烷胺、COMT抑制剂。
3.晚期帕金森病治疗:晚期帕金森病的临床表现极其复杂,其中有药物的不良反应,也有疾病本身进展因素参与。晚期患者的治疗,一方面继续力求改善运动症状,另一方面需处理一些伴发的运动并发症和非运动症状。
运动并发症的治疗:运动并发症(症状波动和异动症)是晚期患者在治疗中最棘手的情况,治疗包括药物剂量、用法等治疗方案调整和手术治疗(主要是脑深部电刺激术)。
症状波动的治疗:症状波动(motor fluctuation)有两种形式:
①疗效减退(wcar—ing-off)或剂末恶化(end of dose deterioration):指每次用药的有效作用时间缩短,症状随血液药物浓度发生规律性波动,可增加每日服药次数或增加每次服药剂量,或改用缓释剂,也可加用其他辅助药物;
②“开一关”现象(on-off phenornenon):指症状在突然缓解(“开期”)与加重(“关期”)之间波动,“开期”常伴异动症。多见于病情严重者,发生机制不详,与服药时间、血浆药物浓度无关,处理困难,可试用多巴胺受体激动剂。
2.异动症的治疗:异动症(abnormal involuntary movements,AIMs)义称为运动障碍(dyskincsia),常表现为不自主的舞蹈样、肌张力障碍样动作,可累及头面部、四肢及躯干。主要有三种形式:
①剂峰异动症(peak-dose dyskinesia):常出现在血药浓度高峰期(用药1~2小时),与用药过量或多巴胺受体超敏有关,减少复方左旋多巴单次剂量可减轻多动现象,晚期患者需同时加用多巴胺受体激动剂;
②双相异动症(biphasic dyski—nesia):在剂初和剂末均可出现,机制未详,治疗较困难。可尝试增加复方左旋多巴每次用药剂量及服药次数,或加用多巴胺受体激动剂;
③肌张力障碍(dystonia):表现为足或小腿痛性肌痉挛,多发生于清晨服药之前,可在睡前服用复方左旋多巴控释剂或长效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或在起床前服用弥散型多巴丝肼或标准片;发生于剂末或剂峰的肌张力障碍可对复方左旋多巴用量作相应的增减。
2.非运动症状的治疗:帕金森病的非运动症状包括精神障碍、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睡眠障碍等。对它们的治疗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精神障碍的治疗:精神症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生动的梦境、抑郁、焦虑、错觉、幻觉、欣快、轻度躁狂、精神错乱和意识模糊等。治疗原则是:首先考虑依次逐渐减少或停用如下抗帕金森病药物:抗胆碱能药、金刚烷胺、司来吉兰、多巴胺受体激动剂。若采取以上措施患者症状仍存在,则将复方左旋多巴逐步减量。对经药物调整无效的严重幻觉、精神错乱、意识模糊可加用抗精神病药如氯氮平、奥氮平、奎硫平等。对于认知障碍和痴呆,可应用胆碱酯酶抑制剂,如石衫碱甲、多奈哌齐(donepczil)、利斯的明(riv—astrgmine),但是临床应注意其副作用,并合理使用。
2.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治疗:最常见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包括便秘、泌尿障碍和体位性低血压等。对于便秘,增加饮水量和高纤维含量的食物对大部分患者行之有效,停用抗胆碱能药,必要时应用助便药。有泌尿障碍的患者需减少晚餐后的摄水量,也可试用奥昔布宁、莨菪碱等外周抗胆碱能药。体位性低血压崽者应增加盐和水的摄人量,睡眠时抬高头位,可穿弹力裤,不要快速从卧位起来,á-肾上腺素能激动剂米多君治疗有效。
3.睡眠障碍的治疗:主要有失眠、不安腿综合征(RLS)。失眠若与夜间的帕金森病运动症状相关,睡前需加用复方左旋多巴控释片。若伴有RLS者,睡前加用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或复方左旋多巴控释片。
3 手术及干细胞治疗
早期药物治疗显效,而长期治疗疗效明显减退,同时出现异动症者可考虑手术治疗。需强调的是手术仅是改善症状,而不能根治疾病,术后仍需应用药物治疗,但可减少剂量。手术须严格掌握适应证,非原发性帕金森病的帕金森综合征患者是手术的禁忌证。对处于早期帕金森病、药物治疗显效的患者,不宜手术治疗。手术对肢体震颤和(或)肌强直有较好疗效,但对躯体性中轴症状如姿势步态异常、平衡障碍无明显疗效。手术方法主要有神经核毁损术和脑深部电刺激术(DBS),DBS因其微创、安全和可控性高而作为主要选择。手术靶点包括苍白球内侧部、丘脑腹中间核和丘脑底核。有临床试验显示将异体胚胎中脑黑质细胞移植到患者的纹状体,可纠正多巴胺递质缺乏,改善帕金森病的运动症状,但此项技术存在供体来源有限及伦理问题,正在兴起的干细胞移植结合基因治疗有望克服这一障碍,是正在探索中的一种较有前景的新疗法。
9预后
帕金森病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无法治愈。多数患者在疾病的前几年可继续工作,但数年后逐渐丧失工作能力。至疾病晚期,由于全身僵硬、活动困难,终至不能起床,最后常死于肺炎等各种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