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服务

基金课题 您的位置:首页 > 实验服务 基金课题

为何我的基金屡屡不中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17/10/27 14:23:13  

不觉又到八月十八,一年一度自然基金放榜之时。每年中榜是少数,失意人是多数。笔者五年失败四次,中间一次叫停。今年也失败了,下年面临着第二次叫停,再申请的时候已经是七年第五次申请了。

1509085413(1).jpg


个人学术表现不优秀


自然基金是奖励性的科研项目,喜欢锦上添花,从来都不会雪中送炭。这样说来显得有点刻薄,但规则向来如此。

在当前科研背景下,学术优秀者或许并非特别紧缺自然基金资助,各种渠道经费已经很多。但优秀者,通吃之,这是不二法则。


因此,要想提高自然基金命中机率,还是平时多积累,提高自己的学术表现,这是基础和根本。


科学研究不集中,过于分散


自然基金是比较讲求长期积累,重视持续性研究。当然,只有在某个方向上长期持续的积累,才可能提出更具有创造性的科学问题,才能体现研究的前沿性和先进性。


博士毕业之后,大多数人都面临着新单位、新团队第二次创业,更换方向不成功也属常见现象,这是很多朋友常年不中的常见原因。


因此,要懂得舍弃一些不重要、不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学会选择和拒绝,懂得放弃与坚持,要在自己主导性方向深耕、深水静流。


研究手段不先进,过于陈旧


自然科学研究就如打仗,不同程度上依赖科学实验仪器。如果对现在本领域内较为先进的实验仪器并不掌握,申请文本设计的研究方法还是过往陈旧手段,这种文本命中概率不大。


但科研的实际情况是,实验仪器以及依赖实验仪器的研究方法并非个人能主导的,这与个人所在工作平台和团队有关系。一个地方科研团队的仪器与国家重点实验室并驾齐驱的可能性是不大的,这也反应了个人在国家科研大背景下的无奈。


残酷的科研经费马太效应


研究经费申请过程中,存在着残酷的马太效应。项目越多、经费越多,往往发表的成果也越多、科学训练也越充分,自然基金中标的可能性也越大。而现实的不幸是,有着相当一部分人长期从事所谓的科学研究,但长期缺乏经费资助,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研究思路大多胎死腹中。随着时间推移,要不放弃科研,要不苟延残喘、勉强坚持。这类人需要对自己未来科研进行重新评估、重新定位,别让自己原本快乐生活进入了这种死循环。


上不了台面的非主流原因


这里面包括的内容非常多,或多或少起作用,但不起决定性作用。


本子写的不专业不规范,包含着多处文本撰写的常识性不足。


单位平台牌子太小,在同样质量文本竞争中处于劣势。


运气不佳。这是自我解嘲的最有效、最常见的借口,说到底中与不中还是依赖于个人科研实力。


人脉不广,关系不硬。自然基金是我国最有公信力的科研项目类型,这个方面水分最少,但这也是私下里最常见不中标的理由,窃以为不足为信。


基金屡屡不中者大有人在,耿耿于怀、愤愤不平也是人之常情,怀才不遇挫折之感也能理解。但负面情绪并不能改变现状,生活还是照旧,还要继续。常年自然基金不中后的科研生活,我们还是要好好的过,认真的过。